English

作家未了的心愿

1999-03-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赵晋华 我有话说

去年以来,一代作家和学者如秋风中的落叶般凋零而去,数月之内文坛连连传来噩耗,张志民、方纪、周介人、罗洛、茹志鹃、陈登科、公木、叶君健、萧乾等著名诗人和作家皆因病谢世,引来一片唏嘘啼泣之声。他们都曾是领一时之风骚的优秀作家,拥有相当多的读者,其中不少人将在当代文学史留下重要的地位,为此,记者最近采访了他们的家人或朋友,以表达对他们沧桑一生的尊敬和隔世的怀念。

1998年4月3日,诗人、原《诗刊》主编张志民由于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据其儿子介绍,从发现癌症到去世,经过了两年时间,因他体质弱,医生认为不适合手术,反复化疗的过程相当痛苦,他的最后一篇作品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而作的长诗《昨夜星辰》(《中国作家》杂志,1995年)。他生前想写的东西挺多,也一直想写回忆录,他对诗歌还有许多想法,以其创作的势头来讲,本来还应该能写不少,对此,病中的诗人是感到遗憾的。张志民是河北宛平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2年开始从事创作,出版过诗集《死不着》、《金玉记》、《张志民诗选》、散文集《婚事》、小说集《张志民小说选》等。他一生谦和克己,而他的革命资历、诗歌成就、人品威望也是公认的,艾青曾说过:张志民不是孜孜于公关的以非文学路径显赫一时的无著名作品的著名作家。现在,家属想整理、出版他的文集,但经费不足,愿借本报呼吁诗歌爱好者、朋友和企业家慷慨捐赠。

1998年4月29日,作家方纪因心脏病在天津离世,享年79岁。方纪出生于河北束鹿县,曾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入党,解放后担任过天津作协主席等职,出版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散文特写集《挥手之间》、《长江行》、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评论集《学剑集》等。在抗日战争中,他从容、镇定的性格使他和战友们几次脱离了险境,而在“文革”中,方纪被陈伯达点名批判,遭受迫害,致使病魔侵蚀,偏瘫、失语,20余年无法创作。他的儿子介绍,父亲后来一直用左手练字,去世那天还在写字,他有许多未了的心愿,其中之一是想再去长江,看看三峡。

1998年8月30日,文学评论家、原《上海文学》主编周介人由于肾癌在上海辞世,享年56岁。据他的继任者、评论家蔡翔介绍,从发病到去世,时隔一年,周介人被病痛折磨的憔悴不堪,但他本人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他很乐观,总觉得自己会好起来。他念念不忘工作,一直很关心《上海文学》杂志,他临终前最大的心愿是把《上海文学》办得更好。周介人是优秀的文艺批评家,新时期以来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像《为文艺正名》、《关于现实主义冲击波》等,80年代中期以后,他把主要精力用在编刊物上,非常劳累,而他的工作卓有成效,《上海文学》主动推出和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和评论家,他是国内令众多人尊敬的德、识、才、学、勤完美结合的著名编辑。

1998年9月12日,诗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罗洛因患肺癌去世,享年71岁。其夫人告诉记者,生病前他一直在写作,他是个勤奋的人,一生酷爱春天,一生都在写春天,他最后一篇文章是《春天随想》(《天津日报》,1998年1月28日)。生病期间不能开口说话时,曾用手写下“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的话,表示出他想工作的心愿。罗洛从1945年开始发表诗歌,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海之歌》等,还有译文集《法国现代诗选》、《萨福抒情诗集》、杂文集《人与生活》、评论集《诗的随想录》等。他留下几百万字的文稿,包括他在大西北工作25年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译著,家属正在整理,希望给他出套文集。

1998年10月7日,作家茹志鹃因心脏病在上海谢世,享年73岁。茹志鹃是浙江绍兴人,1943年参加新四军,从上海基督教会孤儿院的孤儿,到新四军战士,再到闻名国内外的作家,她的一生坎坷而丰富。她于1943年在《申报》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生活》,解放后发表了成名作《百合花》(《延河》,1958年),经茅盾先生的褒奖后蜚声文坛,出版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草原上的小路》、随笔集《母女同游美利坚》等,1983年发表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茹志鹃以短篇小说创作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风格的重要作家,有位同行曾评论说:她在文坛荒芜之时,秀出于林,文才还未完全展现出来。

1998年10月12日,作家陈登科患脑溢血在安徽合肥离世,享年80岁。据其夫人说,因为走得突然,本人没有遭受太多痛苦,生病之前他一直坚持写日记和简短的文章,现在留下600多万字的作品,100多万字的日记,他生前的心愿是出版文集,去世前一天还在谈文集,但资金不够,他本人表示不愿接受捐赠,因为还有那么多下岗工人。近日,安徽省作协组织了“陈登科文集研究会”,编辑、整理、收集资料,准备给他出文集,家属认为,文集一事不只是陈登科的,也是社会的,希望各界支持。陈登科是江苏涟水人,1940年参加革命,1950年创作《活人塘》一举成名,1964年出版长篇小说《风雷》,使他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文革”中被江青点名,入狱5年。“文革”结束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破壁记》、《赤龙与丹凤》、《三舍本传》、散文集《坎坷集》、《俯仰集》等。

1998年10月30日,诗人、学者、教育家公木因肾功能衰竭在吉林长春辞世,享年88岁。其夫人介绍,离世前他一直写作,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数小时前他还在说,他主持的国家科研课题“诗经研究”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另外他还想把老子的几十篇作品一篇一篇说解。公木是河北省辛集市人,1928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以《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著名,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他历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校长等职,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为主,业余创作,涉猎范围广泛。他身后留下500多万字的著述,学术笔记很多,吉林大学校方和家属都想给他整理、出版文集。

1999年1月5日,作家、翻译家叶君健因患骨癌远行,享年85岁。他出生于湖北红安一个贫寒人家,19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岁暮》,1949年8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从国外归来,通晓英、西、意、法、德等多种外语,他从丹麦文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集》培养了几代中国读者,出版过长篇小说《山村》、《土地》、《寂静的群山》、《叶君健访谈录》等。他的夫人介绍说,他一生通达、乐观,尽管在病中,也很想创作,他认为自己经历了好几个时代,活下来不易,想写的东西很多。他非常关心国内外大事,觉得世界很美丽、可爱,他很留恋人生,直到去世前两天,他的脑子都很清楚,希望和医生配合,活下去。闭目时很从容、安详。他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作品,等待整理。

1999年2月11日,作家、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萧乾研究专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傅光明先生介绍了萧乾生前近况,1月27日是他的生日,《萧乾文集》10卷本出版,有关方面召开了萧乾创作70周年作品研讨会给他祝寿,他很高兴。住院两年多来,他一直能写作,他一生最在意的是读者的评价,恐怕读者会误读自己的作品,他最后一直在写“余墨”,对自己的作品有个勾勒式地交待,这类“余墨”有100多篇,此外写作一些书评和序言,一月底,《林徽因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他写了一篇序,大概算他的绝笔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大作家,而是让历史、时间去作评判,有很平和的心态,他一直希望“写作到最后一刻,微笑地迎接死神”,他非常幸运地做到了这一点,没有遗憾,带着满足,平静地结束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和时代共命运的一代作家有的带着幽怨和遗憾,有的则平静而满足地撒手人寰,脱离尘世。一代作家的消失和隐退说明了一个时代的过去。江山代有才人出,在下一个世纪,会有新的作家和作品不断出现,新作家在享受新世纪的自由和新鲜空气的时候,也许不会忘记他们的前辈为此曾付出的代价和努力。愿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本文发稿之际,惊悉作家冰心于2月28日在北京走完了她的一生。谨向这位世纪老人致以深切的哀悼和敬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